新澳门历史奖揭晓,多元视角下的历史书写与城市记忆
新澳门精准资料 2025年5月8日 01:35:42 新澳内部人员
新澳门历史奖评审结果公布
2023年度新澳门历史奖于近日正式揭晓,这一旨在鼓励澳门本土历史研究与书写的学术奖项,今年共收到来自澳门及周边地区的参赛作品87部,最终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及10部入围作品,评审委员会主席、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明哲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今年的参赛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展现了澳门历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多元视角。"
本届大奖由澳门本土学者张伟民的《边缘与中心:澳门土生葡人族群的身份建构(1840-1999)》获得,这部耗时八年完成的专著,通过大量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系统梳理了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在近现代历史中的身份认同变迁,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张伟民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澳门的历史从来不是单一叙事,而是由不同族群共同书写的多元篇章,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还原那些被主流历史叙述边缘化的声音。"
特别贡献奖授予了已故历史学者陈光远的遗作《澳门渔港记忆:口述史与影像档案》,这部作品由其学生团队整理完成,收录了近百位澳门老渔民的口述回忆和珍贵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20世纪澳门渔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景观,评委会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了解澳门渔业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青年学者奖由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林小慧的论文《跨界流动与地方认同:1949-1965年澳门难民社区研究》获得,该研究聚焦冷战初期澳门作为难民中转站的特殊历史角色,通过微观视角展现了动荡年代普通人的生存策略与身份协商,评委会特别赞赏其"将宏观历史背景与个人生命史巧妙结合的创新方法"。
公众历史奖则颁给了由澳门社区组织"记忆工坊"发起的"澳门街市变迁"数字地图项目,这一互动式网络平台汇集了澳门各传统街市的历史资料、老照片和居民回忆,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历史资源的公共共享,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澳门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接触和了解自己社区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评委会特别增设了"历史教育创新奖",表彰在历史教学和普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该奖项由澳门培正中学历史教研组获得,他们开发的"澳门历史沉浸式学习课程"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中学生对本土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新澳门历史奖创立于201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为澳门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术奖项之一,主办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支持多元视角的澳门历史研究,特别是鼓励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项目,以更全面地呈现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独特历史地位。
获奖作品的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
本届新澳门历史奖的获奖作品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澳门历史的理解,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领域,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更为立体、多元的澳门历史图景,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大奖得主张伟民的《边缘与中心:澳门土生葡人族群的身份建构(1840-1999)》之所以受到评委会的高度评价,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澳门史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框架(中国vs葡萄牙),将关注点转向了长期处于学术研究边缘的土生葡人族群,土生葡人作为澳门特有的族群,其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跨文化接触史,张伟民通过梳理这一族群在鸦片战争后至澳门回归前这一个半世纪中的身份认同变迁,揭示了殖民语境下混血族群的生存策略与文化调适,尤为珍贵的是,作者不仅利用了殖民政府的官方档案,还收集了大量家族文献、私人信件和口述历史,使得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个人声音得以重现,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澳门社会的多元构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特别贡献奖作品《澳门渔港记忆:口述史与影像档案》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史料抢救和文化保存方面,随着澳门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渔业这一曾经支撑澳门经济的重要产业已逐渐式微,相关历史记忆也面临消失的危险,陈光远教授及其团队历时十余年,系统采访了澳门各渔区的老渔民及其家属,记录了即将消逝的渔业知识和海洋文化,这些口述资料不仅补充了官方文献的不足,更保存了大量关于渔业技术、海上生活、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书中收录的300余幅历史照片,许多都是首次公开的私人收藏,直观展现了20世纪澳门渔港的实况和变迁,评委会认为,这部作品"超越了传统学术研究的范畴,是一项具有紧迫性的文化抢救工程"。
青年学者奖得主林小慧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澳门历史上一个特殊但鲜为人知的时期——冷战初期的难民潮,1949年至1965年间,澳门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宽松的移民政策,成为大量来自中国内地及东南亚难民的临时避难所和中转站,林小慧通过档案研究和深度访谈,重构了这一时期澳门难民社区的空间分布、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探讨了临时性跨境流动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和地方归属感,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澳门现代史的认识,也为理解全球冷战背景下的边境城市和难民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
公众历史奖获奖项目"澳门街市变迁"数字地图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的界限,通过将历史资料地理信息化,该项目使澳门居民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熟悉的街市如何随时间演变,并通过贡献个人回忆和家庭照片参与到历史建构中来,这种"众包"式的历史记录方式,不仅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也增强了社区成员对本土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些获奖作品虽然研究主题和方法各异,但都体现了当代澳门历史研究的一些共同趋势: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历史,从政治史、经济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从单一视角转向多元声音,从学术圈层转向公众参与,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澳门历史更为丰富、立体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澳门历史研究的新趋势与未来展望
本届新澳门历史奖的评选结果不仅是对优秀历史作品的表彰,更折射出澳门历史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国际史学界的最新趋势,也体现了澳门作为特殊历史场域的独特需求,透过获奖作品和入围项目,我们可以辨识出澳门历史研究的若干新趋势,这些趋势也将塑造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成为显著特征,传统的历史研究主要依赖文献分析,而本届获奖作品则普遍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数字人文等多学科方法,如大奖作品运用了族群理论和文化研究框架,青年学者奖研究借鉴了移民研究和边界理论,公众历史奖项目则采用了数字人文的技术手段,这种跨学科取向使研究者能够从更多维度解读澳门历史的复杂性,也催生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陈教授指出:"澳门本身就是各种文化交汇的产物,研究澳门历史自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采用多元方法。"
口述历史和公众参与的兴起是另一明显趋势,超过三分之一的参赛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方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澳门部分社群(如渔民、难民等)的历史在官方文献中记载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史学界对"普通人历史"日益重视,公众历史奖的设立和获奖,更彰显了历史研究从专家书写向公众参与的转变,澳门作为生活共同体,其历史记忆不仅存在于档案馆,也蕴藏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中,鼓励公众参与历史记录和诠释,不仅能够丰富史料来源,也能增强历史研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微观史和地方史的繁荣发展同样值得关注,与以往侧重政治史、制度史的研究不同,本届参赛作品大多聚焦特定群体、社区或行业的历史,通过具体个案反映更大历史进程,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路径,能够揭示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历史细节和多元声音,特别适合澳门这种规模不大但内涵丰富的城市,如获奖作品对土生葡人、渔民社区和难民群体的研究,都通过微观视角展现了澳门作为文化接触地带的独特历史经验。
数字化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遍,除获奖的数字地图项目外,另有多个入围项目尝试利用GIS技术重建历史空间,或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历史场景,这些技术手段不仅使历史研究更加直观生动,也为历史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共享提供了新途径,对澳门这样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而言,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记录和保存正在消失的城市景观和社区记忆。
展望未来,澳门历史研究仍有多方面需要加强,评委会主席李明哲教授指出:"首先是对澳门与周边区域互动历史的研究还不足,澳门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珠江三角洲、东南亚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历史联系值得深入探讨;其次是跨语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充分利用葡语、英语、中文等多语种史料;再次是比较视角的缺乏,将澳门与其他类似的港口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是理论反思的深度,如何从澳门个案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学术见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历史经验也获得了新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澳门历史上不同文明相遇、共存和融合的机制与经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能为当代跨文化交流提供历史借鉴,可以预见,未来的澳门历史研究将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和全球视野,在方法论上更加多元开放,在史料运用上更加全面系统,从而为我们理解这座独特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资源。
新澳门历史奖作为这一领域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将继续鼓励创新性和批判性的历史研究,支持年轻学者的成长,促进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的结合,为澳门历史学的发展注入持续活力,通过多元视角的历史书写,澳门这座城市的复杂身份和独特记忆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存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