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历史奖揭晓,挖掘本土记忆,重塑文化认同
新澳门精准资料 2025年5月13日 17:00:05 新澳内部人员
2023年新澳门历史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这一旨在鼓励澳门本土历史研究、促进文化传承的学术奖项,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澳门历史与文化认同的关注,本届奖项共收到来自澳门、内地及海外学者的参赛作品近百件,最终评选出专著类、论文类和公众历史写作类三大奖项,反映了澳门历史研究的最新趋势和多元视角。
奖项概况与评选标准
新澳门历史奖由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18年创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三届,与往届相比,本届奖项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历史研究与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评委会由来自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及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9位历史学者组成,采用匿名评审制度,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
评委会主席、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明华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本届参评作品整体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史料挖掘的深度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有了明显进步,我们特别鼓励那些能够连接澳门过去与现在,让历史与当代对话的研究。"
评选标准主要考量四个维度:学术创新性(30%)、史料价值(25%)、对澳门社会文化理解的贡献(25%)以及写作质量(20%),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新增了"公众影响力"作为附加评分项,反映出历史研究从象牙塔走向大众的趋势。
获奖作品亮点解析
在专著类奖项中,澳门本土学者陈志远的《香料与白银:16-18世纪澳门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角色》拔得头筹,这部耗时六年完成的著作,利用多国档案文献,重构了澳门作为早期全球化关键节点的历史地位,评委会评价其"打破了以欧洲或中国为中心的单一叙事框架,展现了澳门作为文化中介者的独特价值"。
论文类一等奖由青年学者黄婉莹获得,她的《"土生葡人"的身份建构与变迁:从婚姻登记资料看澳门族群关系(1900-1949)》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揭示了澳门特有族群形成的社会机制,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澳门多元文化成因的理解,也为当前的族群政策提供了历史参照。
公众历史写作类奖项则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获奖作品《我街我故事:澳门老街坊口述史》由社区工作者团队完成,记录了澳门旧区二十位长者的生活记忆,评委会特别赞赏其"将宏观历史与微观生命体验巧妙结合,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的尝试。
澳门历史研究的新趋势
分析本届获奖作品,可以观察到澳门历史研究呈现几个显著的新趋势:
研究视角从政治史、外交史向社会经济史、日常生活史转移,超过60%的参评作品关注普通人的历史经验,如移民、劳工、妇女等群体的生活状况,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方式,正在改变以精英和重大事件为中心的传统叙事。
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主流,历史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数字人文等新方法被广泛应用,如获奖作品中使用GIS技术重构澳门历史空间格局,或通过食物史视角分析文化融合,都展现出方法论的创新。
第三,对澳门"中介性"特质的再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不再将澳门简单视为中西交汇点,而是深入探讨其作为知识、技术和文化转译者的复杂角色,这种定位对理解当今澳门的发展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历史研究与社区参与的深度结合,本届有近三分之一的参评项目涉及公众参与元素,包括口述历史、历史遗址导览、档案数字化众包等,这种"共创历史"的模式,正在重塑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历史研究与澳门文化认同的建构
历史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澳门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建构和巩固自身的文化认同?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晓鸣在颁奖典礼上指出:"历史研究不仅是学术活动,更是文化根基的挖掘工程,澳门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者,需要建立与其特殊地位相匹配的历史叙事。"
这种叙事面临几个关键挑战:如何平衡中华文化主体性与多元文化特色?如何处理殖民历史的复杂遗产?如何让历史研究与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产生共鸣?
获奖作品《澳门抗日运动中的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有益案例,该研究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学生抗日史料,将澳门历史自然融入国家叙事,同时又保持本地视角,作者在采访中表示:"澳门人的国家认同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历史情境中的选择和行为建构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历史教育创新,多位获奖者提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计划,包括开发互动式历史地图、基于档案的情境教学模块等,这种将学术研究向教育领域延伸的努力,有望解决历史知识与年轻一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争议与反思
尽管本届历史奖获得广泛好评,但也引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有评论指出,获奖作品过度集中于近代史领域(占75%),而对澳门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关注不足,对此,评委会回应称这反映了当前研究力量的分布状况,将考虑设立专项鼓励计划来平衡各时段研究。
另一个争议点是关于"应用历史学"的边界,部分学者质疑某些获奖作品过于强调历史研究的现实功用,可能损害学术独立性,支持者则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历史研究应当回应社会需求,这种张力恰恰体现了澳门史学界的活力。
公众历史写作类奖项的评选标准也引发讨论,有评委提出,如何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澳门历史学会会长马建雄建议:"未来可以考虑设立不同层次的公众历史奖项,既鼓励专业作者的通俗写作,也认可业余爱好者的珍贵贡献。"
展望与建议
基于本届历史奖的经验,澳门历史研究在未来几年有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加强档案建设和资源共享,多位获奖者提到史料获取的困难,特别是分散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澳门相关档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档案平台应成为优先事项。
促进跨地域学术合作,澳门历史与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乃至全球历史紧密相连,但目前的合作研究仍显不足,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际团队开展比较研究。
第三,重视历史知识的创新传播,除了传统出版物,应考虑开发数字展览、播客、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形式,特别是针对年轻受众的内容产品。
深化历史研究与政策制定的对话,澳门在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多元文化政策等领域都需要历史视角的输入,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让历史学者参与相关政策的咨询过程。
新澳门历史奖不仅是对优秀研究成果的表彰,更是对澳门集体记忆的梳理和重塑,在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显著的时代,深入理解澳门独特的历史轨迹,对于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本届评委会在总结报告中所言:"澳门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曾经是什么,更在于它告诉我们不同文明如何可能和平共处、相互滋养,这种历史智慧,正是当今世界迫切需要的。"
随着更多学者投身澳门历史研究,特别是年轻一代研究者的成长,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立体的澳门历史图景将逐渐呈现,而历史奖作为这一进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其意义必将超越学术领域,成为澳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