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历史奖揭晓,见证城市记忆与多元文化交融
新澳门精准资料 2025年5月18日 02:18:17 新澳内部人员
2023年新澳门历史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这一旨在挖掘和弘扬澳门历史文化价值的奖项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这座"海上花园"独特历史轨迹的关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门历经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格,本届历史奖不仅是对过往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澳门历史研究新方向的引领,为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澳门历史奖概况与评选标准
新澳门历史奖创立于2010年,由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已成为澳门最具权威性的历史研究奖项之一,该奖项旨在鼓励对澳门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澳门历史学术建设,促进社会各界对澳门独特历史地位的认识。
本届评委会由来自中国内地、澳门、香港及葡萄牙的12位知名历史学者组成,采用匿名评审制度,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专业性,评委会主席、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明华表示:"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能够突破传统研究框架,运用新方法、新材料,对澳门历史提出创新性解读的研究成果。"
评选标准主要考量五个维度:学术创新性(占比30%)、史料价值(25%)、方法论贡献(20%)、社会影响力(15%)以及文字表达(10%),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确保了获奖作品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度,也能对公众理解澳门历史产生积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奖项特别设立了"青年学者奖",以鼓励更多年轻研究者投身澳门历史研究领域,评委会表示,这一举措是为了培养研究梯队,确保澳门历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获奖作品及其历史价值
在本届新澳门历史奖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荣获"最佳研究专著奖"的《澳门土生葡人家庭档案研究(1780-1920)》,这部由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张伟历时八年完成的著作,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30余个澳门土生葡人家族的私人档案,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在澳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书中首次公开的家族书信、商业契约和日常生活记录,为理解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性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
获得"杰出史料整理奖"的《澳门历史地图集(1560-1949)》则是一部视觉化的澳门城市发展史,该项目团队收集整理了全球12个国家36个机构的500余幅澳门古地图,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专业考订,系统呈现了澳门城市空间四个世纪的演变过程,评委会特别赞赏该作品"将专业研究与公众教育完美结合"的特点。
青年学者奖由香港大学博士生陈敏的论文《抗战时期澳门中立地位的再考察》获得,这篇论文利用最新解密的英国和葡萄牙外交档案,对1937-1945年间澳门作为"东方卡萨布兰卡"的特殊地位进行了深入分析,挑战了传统史学对这一时期澳门角色的简单化描述。
"公众历史奖"授予了纪录片《澳门记忆:二十世纪日常生活的口述历史》,该片采访了近百位不同阶层的澳门老人,通过他们的个人记忆重构了20世纪澳门社会的多元面貌,评委会认为,这种"来自底部的历史"有效补充了官方文献的不足,使历史叙述更加立体和人性化。
获奖研究反映的澳门历史新视角
本届获奖作品整体呈现出一个显著趋势:澳门历史研究正从传统的政治史、外交史转向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史领域,这种转向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澳门作为"文化共生"实验室的独特价值。
多位获奖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澳门社会中的"中间人"群体——那些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商人、传教士和普通市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身份策略,构成了澳门文化交融的微观机制,正如一位评委指出的:"这些研究告诉我们,文化融合不是抽象的过程,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具体选择和行为构成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是对澳门"边缘群体"历史的研究,几部获奖作品关注了澳门历史上的女性、混血族群、底层劳工等传统史学中较少关注的群体,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修正了以往以精英为中心的历史叙述,呈现出更加真实、多元的澳门社会图景。
方法论上,跨学科研究成为主流,获奖作品中,有的结合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技术,有的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还有的借鉴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的多元化大大提升了历史研究的精确性和解释力。
澳门历史研究的社会意义与当代价值
澳门历史研究绝非单纯的学术活动,它对当代澳门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深入理解澳门独特的历史发展路径,有助于澳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找准自身定位,澳门大学教授李展鹏指出:"澳门的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包容、多元共存不仅是道德选择,更是实用智慧,这种智慧对当今全球化的世界具有重要启示。"
澳门历史研究促进了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承,随着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急剧变化,历史研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获奖作品《澳门老街坊》的作者表示:"记录这些正在消失的记忆,不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让下一代澳门人理解他们生活的地方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
澳门历史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资源,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桥梁,其历史经验可以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提供文化多样性与国际化的借鉴,有评委特别强调:"澳门的历史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澳门历史研究还承担着纠正历史偏见的重要功能,一些获奖作品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澄清了外界对澳门历史的误解和简化叙述,关于澳门在鸦片贸易中的角色,新研究表明实际情况远比传统叙述复杂,澳门商人和官员中既有参与者也有抵制者。
澳门历史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澳门历史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史料分散是首要难题,有关澳门的历史文献散落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收集整理工作需要大量国际合作与资金支持,澳门档案馆馆长马伟达表示:"我们正在推进'全球澳门历史文献数字化工程',希望未来五年能实现主要文献的在线共享。"
研究人才断层也令人担忧,虽然设立了青年学者奖,但整体上年轻研究者数量不足,且多集中于少数热门领域,澳门基金会学术部主任指出:"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在冷门但重要的研究领域。"
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有一些优秀的公众历史作品获奖,但整体上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仍存在鸿沟,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建议:"应该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资源,让澳门历史真正走进学校和社区。"
展望未来,澳门历史研究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一是加强比较研究,将澳门放在全球港口城市网络中进行考察;二是深化跨学科合作,特别是与考古学、建筑保护、数字人文等领域的交叉;三是推动"应用历史学"发展,让历史研究为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和国际交往提供智力支持。
2023年新澳门历史奖的获奖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座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复杂的澳门,这座城市的历史不仅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全球化的见证,更是一部文化共生、身份流动的生动教材,正如本届评委会在总结报告中所言:"理解澳门的历史,就是理解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变迁中保持延续。"
当我们在氹仔老街漫步,在议事亭前地小憩,或是在西望洋山俯瞰城市全景时,这些历史研究的价值便变得具体而鲜活,它们不仅告诉我们澳门从何处来,也启发我们思考澳门将向何处去——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继续书写开放包容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