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历史奖揭晓,多元视角下的城市记忆重构
新澳门精准资料 2025年5月6日 03:47:22 新澳内部人员
2023年新澳门历史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这一学术盛事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于澳门这座独特城市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澳门的历史研究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过去,更牵动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记忆,本届奖项的评选结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研究主题的多元化突破、方法论上的创新融合,以及年轻学者群体的崛起,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澳门历史学界的最新动态,也预示着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届新澳门历史奖共收到来自全球的127份参评作品,最终有8部作品脱颖而出,最高荣誉"杰出历史研究奖"由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明的《海上丝路的十字路口:16-18世纪澳门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角色》获得,这部耗时十年的研究通过多国档案比对,重构了澳门作为早期全球化关键节点的历史地位,挑战了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史叙事。
"青年学者创新奖"则授予了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林婉婷的《边缘之声:澳门土生葡人社区的口述历史研究》,该研究通过采集整理近百位澳门土生葡人的生命故事,填补了这一独特族群在官方史料中的空白,为理解澳门的社会文化分层提供了新视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首次设立的"数字人文贡献奖"由一支跨学科团队获得,他们的"澳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MHGIS)"整合了四个世纪来的地图、人口数据和商业记录,使研究者能够直观分析城市空间的历史变迁,评委会认为,这类数字工具将深刻改变未来历史研究的方式。
主题多元化:超越殖民叙事的尝试
本届获奖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研究主题的多元化,这反映了澳门历史学界试图超越传统殖民史框架的努力,以二等奖作品《香火延绵:澳门民间信仰的在地化过程》为例,作者从妈祖庙、哪吒庙等民间宗教场所入手,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殖民语境下的顽强生命力与调适智慧,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视角,将关注点从政治精英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另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语言接触与身份建构:澳门粤语中的葡语借词研究》则从语言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澳门方言中保留下来的数百个葡语词汇,揭示了语言混合背后的文化交融机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路径为理解澳门社会的混血特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澳门历史学会会长马健雄在颁奖典礼上指出:"过去我们习惯将澳门历史简化为'中西交汇'的二元叙事,但本届获奖作品表明,这座城市的过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元,疍家人、菲律宾佣工、印度商人等群体在澳门历史中的角色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方法论创新:档案挖掘与科技融合
在研究方法上,本届获奖作品展现出传统史学与新兴技术的创造性结合,获得资料运用奖的《澳门仁慈堂档案中的亚洲奴隶贸易记录》项目团队,通过数字化修复和转录17-18世纪的葡文手稿,首次系统披露了澳门在区域奴隶贸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项目负责人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的安娜教授表示:"这些泛黄的手稿记载着数以千计被贩卖者的姓名、年龄和来源地,他们大多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原住民,技术手段帮助我们找回了这些被遗忘的声音。"
在方法论创新方面,MHGIS系统的贡献尤为突出,该系统不仅整合了各类历史空间数据,还开发了三维建模功能,使用者可以"穿越"到1880年的澳门街道,观察当时城市布局与商业分布的关系,这种时空可视化技术使历史研究变得更加直观和互动,有望改变公众接触历史的方式。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评价道:"当年轻学者们开始用算法分析海关档案中的商品流动数据,用社交网络理论重构华人商帮的贸易关系时,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澳门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了这些新方法的最佳试验场。"
年轻学者的崛起与挑战
本届奖项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年轻学者(特别是女性研究者)的集体亮相,在8个获奖者中,有5位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位是女性,这种代际变化反映了澳门历史研究领域的新老交替正在加速。
获得青年学者奖的林婉婷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这一代研究者受益于更好的国际交流条件和数字资源,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如何避免澳门历史研究陷入地方主义,保持其世界性视野,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年轻学者们普遍采用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比如入围作品《双城记:澳门与长崎在东亚天主教网络中的角色对比》,就将澳门放在更广阔的东亚基督教史脉络中考察,突破了传统上以单个城市为单位的研究局限。
年轻研究者也面临着学术评价体系转型期的阵痛,澳门理工学院历史系主任李嘉曾指出:"数字人文、公众史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现有的学术评价标准中获得认可,仍然是个制度性难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多元的学术价值评估体系。"
历史研究与城市认同的互动
新澳门历史奖的评选不仅是一项学术活动,也与澳门的城市认同建构密切相关,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表示:"这些优秀的历史研究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澳门性'——那种融合了中华文化根基与海洋开放特质的独特身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历史自觉尤为重要。"
一些获奖作品已经产生了超出学术界的影响。《澳门二战难民史》的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澳门抗战纪念馆"的筹建;关于澳门传统渔业的获奖研究则为"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提供了学术支持,这种"知识回馈社会"的模式,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但也存在争议,澳门历史应该强调中华性还是混血性"的讨论在颁奖典礼后的论坛上激烈展开,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明銶指出:"关键在于避免本质化的身份叙事,澳门的历史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流动性和混杂性,任何试图将其简化为单一文化表达的尝试都是危险的。"
新澳门历史奖走过十年历程,已经成为区域历史研究的重要风向标,展望未来,评委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吴志良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与葡语国家学术机构的合作,建立全球澳门历史研究网络;推动历史知识的创造性转化,开发更多面向公众的教育产品;鼓励跨学科研究,特别是历史学与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对话。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经验也获得了新的现实意义,获奖学者们普遍认为,挖掘澳门历史上多元文化共处的智慧,对于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正如本届杰出历史研究奖得主陈志明教授所言:"澳门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既可能产生冲突,也能创造新的可能性,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今天,这种历史记忆显得尤为珍贵。"新澳门历史奖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激发我们重新思考过去与现在、地方与世界之间的复杂联系。
2023年新澳门历史奖的评选结果,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如何通过自我更新来回应时代命题,从多元主题的开拓到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年轻学者的崛起到历史知识的社会转化,这些趋势共同描绘出澳门历史研究的未来图景,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澳门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将继续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宝贵启示。